张谦,字文进,号游心堂主,又号天东人,1968年生于山东泰安,山东肥城人。现为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画院画师、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1983年毕业于济南兴华美专,1992年深造于山东师大,2010、2011两届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高研培训班结业,系著名国画大家张宝珠、王炳龙先生入室弟子。2013年考入北大艺术学院中国画方向研究生导师工作室,跟随恩师范扬先生研修中国画至今。张谦先生作品得到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国画大师娄师白、中美教授邓慧伯、国家画院教授范扬、天津美院教授霍春阳、王超、国画大家崔如琢、李可染大师夫人邹佩珠、书法泰斗欧阳中石等前辈的指导和赞誉。
恩师范扬先生为张谦题字
张谦与恩师范扬先生
悟写山川 风貌独具
——山水画家张谦
泰安,文化厚积,千百年来人才多;泰山,巍峨雄秀,高擎华夏一片天。
从古到今,泰山就像一位无私奉献的慈母哺育了众多文化艺术名家。当代山水画家张谦就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
张谦自幼酷爱绘画,经常描摹周围景物,年纪虽小却有宏大的艺术抱负,决心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家乡的风俗景致和山水风貌。他苦心钻研着中国画艺术,日复一日,渐修渐悟,艺术上渐有起色。后结识当代山水画大家张宝珠和范扬两位先生并跟随学画,逐渐掌握了两位恩师山水艺术的许多精髓性的元素,从此迎来了他创作上的飞跃时期。多年来,张谦一直持守读书、临摹、写生及创作四位一体的从艺理念,他精心临摹了古代的许多山水名画,多方揣摩元人笔墨、宋人丘壑、唐人气韵,以及清代名家的笔墨精神和近现代黄宾虹、黄秋园、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黑伯龙等大家的艺术精髓。而且,张谦平时注重画外功夫,认真研读古今历代的画学思想、艺术史及西方的画史画论,尤其是对临池练字毫不放松,积淀了相当的书法功底,为其山水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张谦坚持在大自然中讨生活,重视写生性体悟,以造化为师,不仅限于家乡的泰山,行万里路,饱览祖国各地的群山胜水,搜尽奇峰大山,使千山万山归为一山而融会胸中之山,从而笔落纸上,心游万仞,树石云水,俱无定形,顿悟渐修。在他多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的写生中,他把富有个性化的笔墨与物象融合,或隐或显的表达主观意象的成分,以意造景,以情汇景,这比那些一味描摹自然对象者要鲜活得多,高明得多。当然,这种意造不是“凭空乱造”,而是对景写生时投入更多的情感和感悟,缘物抒情。但仅有缘情是不够的,他还涉及到巧妙的构图、形象塑造、层次经营、运墨施色,以及合理的剪裁、夸张等。
进一步分析作品,张谦善于从写生提炼到图式创作之间的过渡与升华,往往在写生状态中追随表达山水意象的个体心境,在将表现主题纳入主体意识进行构思时,他针对山水形神各异的特征,描绘天然造就的姿态、骨气。在将山水客体进行其创造性的画面语境的组构重建后,力图将清远幽深的山水意境形成在他细劲、松动、灵活的笔墨线条之内涵中。这样,他通过自己变物象为心象,又化心象为意象的一番富有成效的努力,把自然山水转化为主体精神的一部分,生动地表达了山水的生态美、自然美、艺术美,创造了深层体悟后以丰富的笔情墨趣形之于画面的耐人寻味的一系列山水佳作。这就昭示着他经过专心致力于对山水环境种种景物的独到体察和美学解构,塑造富有自己特色的山水精神品格与文化内涵取得初步性成功。
山水画可分为“疏体”和“密体”。所谓“疏体”山水,强调一种特有的工整细润的笔法,呈现出精工细丽的审美面貌,又称“工笔山水”。“疏体山水”则讲究逸笔草草,语言粗放。而张谦的山水画,既保持了传统工笔山水画精勾细勒的用笔,准确描绘物象;并以富有书法意味的形式特征,接近了自然与人生的关系。他将山岭的云、水、石、树、梯田、飞鸟等地域性景观纳入其山水画创作的主要领域,构成画面疏密有致的场景,可谓介乎密体和疏体之间,体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山水视野,亦显示出高度的个性追求。代表作《此处无声仙境中》,就最能够说明这一特色。此图进行了有创意的建构,立意高远,构图灵活置变,紧集处的密不透风与空灵处的疏能跑马相结合。绘画的技法、元素多元统一,或浓或淡,有燥有润,错落相间,有聚有散,虚虚实实。可见作者不是依照模式化的传统套路来画,而是从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象中充分挖掘,精心提炼,故有如此生动之气韵流动。
张谦还善于以古典诗词入画,使其画充盈着诗情画意,也增强了写意性。唐代诗人王昌龄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宋朝罗大经曰:“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在于彼,玩物乃可识,非直言其事也。”张谦谙熟这些画理,发挥其诗词艺术思维能力,以唐诗宋词的意境营造方式来进行他山水画的立意构图:或如《乡情》、《江边游情》等佳作,以自己突然产生的情感冲动或理性认识,搜寻相应的客观物象,实现寄托隐含,构成意象;或如《万壑云烟起》、《待看云起时》、《清音》等画,由象生意,某一瞬间作者并没有某种情绪浮现,由于物象触动感官而兴发出某种情意。品味这些诗词入画的精品,如读翻案文章,别有新意,既文气古雅,更意蕴深长。
张谦追求的是超越现实而与心灵情感相通的独到生命体验,并企望用精微的艺术,以深度的抒情来实现自己对家乡山水的理解和诠释。源于难以挥去的乡恋情绪,张谦近几年创作了一些富有乡村田园意味的作品。这些画主要是山水,那密林深处的山野、村舍、沧桑的木门、丰收的果实等物象,催生出深情而又温存的记忆,使他适度地将西画的光影、明暗处理以及现代几何式构成法则引进山水,情景交融,虽显萧疏冷逸,却是丰厚朴实。他创造性地表现了山村乡野的天籁之美,再现的是自己珍如拱璧的童年记忆,展示的是平平淡淡的山里农家与造化相融为一的生命图景,无造作之景,无雕琢之恨,以真情感人,以真意取胜。
画如其人,张谦有着一片邈远、澄明、平淡、率直的心灵世界。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山水写意画的探索和创作,既包含对自然物象的整合重构,也包含对传统语言的整合重构。正是借助于对传统和自然的大胆而巧妙的重构,他基本上摒弃了追摹自然感觉的写生状态,转向内心精神的探求,渐渐地推出自己个人化的技法、内容和意蕴高度融合的新山水,因此获得广泛好评。在他那气象万千、清新幽邃的画面上,透出温润清雅、和静淡远的山水境界。这是画家最内心化的表现,使观者在自然韵律中体悟到大自然的内在蕴涵与主宰万物的宇宙本体精神。多年的转益多师、艺道探求、默默耕耘,已然形成张谦自己清虚淡远、简逸高致的绘画风貌,具备了一定的时代性和现代感,可喜可贺。艺海无涯,我们坚信张谦今后会创作出更多的山水佳作!
上官爵文 [收藏天下主编]
2015年1月31日
入选国展作品《尘封怡情》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明代学者洪应明先生在【菜根谭】中有文曰:‘鸟语虫声总是传心妙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澈,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此语道出了人与自然的相依相存,相生相辅的关系。特别是做学问的人,更应保持着一种与大自然更加亲和的联系,因为大自然的灵性无处不在,历史文人骚客,丹青妙手无不沉溺于大自然的灵性之中而终成大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经唐代张璪提出便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最基本原则。并为历代画家所推崇。‘造化’源自南陈姚最的‘心师造化’说,即指世间存在的客观物象,也就是大自然。‘造化’为‘物’‘心源’为‘我’‘物我合一’也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另一诠释。‘心源’是‘造化’的归纳,是画家醉心自然的必然产物。将‘造化’的灵性汇于‘心源’,笔下岂无神逸之气?只有将‘造化’之神韵融于画家书斋,灵于人性之灵方能碰撞而产生无穷的创造力。
大涤子曾曰‘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的概叹,他也曾‘搜尽奇峰打草稿’,极尽造化之工,终得‘心源’之悟,而最终成为中国画学一代宗师。‘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林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何为,又每往泖中通海外,看激流轰浪,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噫!此大痴之笔,所以沉郁变化,几与造化争神夺魄耳!(明 李日华{六砚斋笔记})正因为黄公望如痴如醉的浪迹于‘造化’之中,冥思苦悟,最终掬得‘心源’正果,中国画坛也就又多了一位泰斗。近代黄宾虹也有‘造化自为我有’的满足,齐白石也有‘为万虫写照’的乐事,这些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典型事例。
张谦,一位来自泰山脚下的画家,泰山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博大雄伟给他以丰厚的滋养。观张谦作品,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皆来自于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之间,他的作品有出处却是他便览名山大川写生所得。醉心于自然,坚持写生,是张谦山水画创作的一大特点,他深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真谛所在,三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他的作品或工或写,或宏幅巨制,或盈尺小品,无不是其‘师造化,得心源’的真实写照。从艺之路何其艰辛,但张谦沉醉其间,孜孜以求。
愿张谦能勤于探索,顺达彼岸,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张宝珠
2015年1月30日于历下
简介
张谦,山东肥城人 ,别署 天东人,游心堂主 。现为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画院画师、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系著名画家张宝珠先生的入室弟子,1992年深造于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考取北京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方向研究生班,就读于范扬工作室。在范扬先生、程大利先生、霍春阳先生等导师的指导下修习美术理论和绘画。
出版画集
《张谦画集》
《张谦水墨画集》
《泰山杯全国书画大赛作品精选》入选
《中国墨友书画精作集》入选
《世界美术书画大画册》入选
《中华当代艺术家作品展获奖作品集》入选
《中国艺术经典收藏》入选
收藏
1990年《黄山》被亚运会组委会收藏
1994年《国画山水》被渤海书画院收藏
1996年《秋韵》被日本秋田市收藏
2005年《刻骨铭心》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
2006年《永远的丰碑》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2011年,由中央电视台与山东电视台收藏天下节目联合录制“记优秀山水画家张谦”专题
获奖
1990年,为十一届亚运会捐赠国画作品并获二等奖
1992年,《泰顶雄姿》获泰山杯第一届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
1995年,雷锋之歌全国书画大赛优胜奖
1996年,《峡江晨雾》为三峡工程举办的“三峡之恋”书画大赛获二等奖
1999年,《黄河在欢腾》获迎澳门回归作品特别金奖
2005年,《刻骨铭心》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书画大赛三等奖
2006年,《永远的丰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铜奖
2008年,《扬帆2008》获奥运有我全国书画作品巡回展银奖
2012年,中国文联扇子艺术精品集优秀奖
2015年,作品【尘封怡情】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 翰墨齐鲁 全国中国画作品展